版权所有:常德市教育信息中心 | 湘ICP备05006070号
主办单位:常德市教育局 | 技术支持:常德市教育信息中心
单位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大道465号 | 电话:0736-7718165
——记常德市十一中第二批赴隆子县中学支教交流活动
刚刚组织学生期末考试,七八年级放暑假,指导九年级毕业生填报完中考志愿,7月17日下午,常德市十一中第二批赴隆子县中学支教交流代表团一行15人,踏上了西行雪域之程。
市教育局李呈喜主任为领队,十一中校长、党委书记钟元初同志亲自挂帅,分管教学的郭丽扬副校长负责各学科的支教对接。
临行前,代表团所有成员在十一中办公室召开会议,李主任从政治高度给我们传达了此次活动的意义,钟校长要求我们所有团员要有团队意识,要有集体精神,援藏两年的戴明副校长,被邀请来介绍进藏注意事宜。
18日下午,我们抵达拉萨机场,早已等候多时的援藏干部陈伟副校长接机,为我们戴上了第一条雪白的哈达。
19日,我们抵达山南市,进行进藏适应性休息,有两三个高原反应特别明显的老师,吸氧调整。
20日,经过一整天的高原跋涉,晚上八点多,我们抵达隆子县中学。隆子县中学的索朗校长率全体班子成员,按藏族礼节,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接风仪式,我们收到了第二条雪白的哈达。晚饭是隆子县常德工作组的同志们准备的,工作组的县委李副书记,孙副县长亲自到工作组驻地与我们共进晚餐,话家常。和援藏工作组的老师们共餐时间不长,我们就被他们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深深地感动,他们亲如一家,在这雪域高原上,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21和22日,是我们老师为隆子县中学送课的时间,一直身体有高原反应的覃跃香老师,站上讲台,立马精神焕发,深情地为西藏孩子诠释了“诗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刚抵达隆子县时李书记为她安排吸氧的历史科黄慧珍老师,也像战士一样为孩子们上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徐平华老师在操场和七年级的孩子们共同进行《体育游戏》,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孩子们拍手欢呼,围圈奔跑,好不快乐。
英语科王亚宁老师,数学科高静芬老师,化学科陈小英老师,都带来了自己学科的教学、复习、备考等资料,与学科老师深度座谈交流,毫无保留地把我们十一中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分享给隆子县中学的老师们。
除了我们老师送课,隆子县中学还安排了我们听当地老师的课,并积极组织评课。年轻的伍金次仁老师上了《驿路梨花》,他充满激情的教学,给我们印象深刻。随后张上明主任的评课,更是精彩极了,他要求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来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情感,有很高的专业站位,对年轻语文老师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另外,物理,历史,体育等学科,都进行了充分地评课讨论交流,老师们反响热烈。
这次过来支教交流,我们十一中还给隆子县中学送来了价值69000元的试卷扫描仪。学校选派教务处刘新华副主任专门来传授使用方法,刘主任一到隆子县中学,就组织了几位年轻的信息技术老师,打开电脑,把网上阅卷的技术,手把手地一一传授给他们。老师们都很好学,大家围在刘主任身边,不时提问,看得出他们对这个新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早在暑假前一个多月,我们十一中政教处就组织全校师生捐赠了2000多册图书,也如期而至。22日下午,隆子县教育局洛桑局长及索朗校长等,为我们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捐赠仪式,我们也收获了第三条雪白的哈达。
23日,我们受邀去了海拔更高的错那县中学交流,错那县中学艺术课堂里,能歌善舞的孩子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十一中物理科胡杰老师,继在隆子县中学上了《透镜》一课之后,又走进了错那县中学的课堂,为高原的孩子们再次剖析透镜的辨别与运用。胡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轻松,内容清晰易懂,学生们学习热情极高,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了教学方面的交流,我们还为隆子县中学送来了管理经验的交流讲座。21日上午,隆子县中学全体行政管理人员,在校长办公室召开座谈会,聆听我们领队李呈喜主任“关于建立边境示范性学校”的指导意见,李主任从指导思想、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阐释,与会者聚精会神,详细记录,用心体会。十一中钟校长则就学校的章程建立及学校的文化建设,做了专题讲座,他把自己在十一中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分享给隆子县中学管理人员。会上,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气氛轻松融洽。
我们一行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进藏。我们的西藏之行,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20多年来,一批一批援藏工作队,踏入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感受藏族同胞的真诚热情,领略雪域高原明净的蓝天白云。我们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洗礼和净化。在西藏,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党的英明,祖国的伟大。藏族同胞把他们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写在一座座神山上,刻进每个人的心里。“四讲四爱”是藏族同胞共同的心声,也影响了每个进藏的内地同胞,成为我们共同的心声。
我们的支教交流,每个老师上的一两节课,或许改变不了西藏的教育,但是长久的援藏计划,不熄的援藏人流,使我们藏汉两族牢牢抱成团,渐渐融合,深度融合,成为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山南到隆子,拿日雍措纯净而安详,远处的雪山似乎面带笑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沿路一面面小国旗,悬挂在普通的藏族同胞房顶上格外耀眼,西藏海拔是那样的高,可是人民对党恩的表达是那样的近。
祝福你,我的藏族同胞们,祝福你,我的伟大祖国!
发布时间:2020-08-01 08:25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记常德市十一中第二批赴隆子县中学支教交流活动
刚刚组织学生期末考试,七八年级放暑假,指导九年级毕业生填报完中考志愿,7月17日下午,常德市十一中第二批赴隆子县中学支教交流代表团一行15人,踏上了西行雪域之程。
市教育局李呈喜主任为领队,十一中校长、党委书记钟元初同志亲自挂帅,分管教学的郭丽扬副校长负责各学科的支教对接。
临行前,代表团所有成员在十一中办公室召开会议,李主任从政治高度给我们传达了此次活动的意义,钟校长要求我们所有团员要有团队意识,要有集体精神,援藏两年的戴明副校长,被邀请来介绍进藏注意事宜。
18日下午,我们抵达拉萨机场,早已等候多时的援藏干部陈伟副校长接机,为我们戴上了第一条雪白的哈达。
19日,我们抵达山南市,进行进藏适应性休息,有两三个高原反应特别明显的老师,吸氧调整。
20日,经过一整天的高原跋涉,晚上八点多,我们抵达隆子县中学。隆子县中学的索朗校长率全体班子成员,按藏族礼节,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接风仪式,我们收到了第二条雪白的哈达。晚饭是隆子县常德工作组的同志们准备的,工作组的县委李副书记,孙副县长亲自到工作组驻地与我们共进晚餐,话家常。和援藏工作组的老师们共餐时间不长,我们就被他们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深深地感动,他们亲如一家,在这雪域高原上,相互关心,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21和22日,是我们老师为隆子县中学送课的时间,一直身体有高原反应的覃跃香老师,站上讲台,立马精神焕发,深情地为西藏孩子诠释了“诗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刚抵达隆子县时李书记为她安排吸氧的历史科黄慧珍老师,也像战士一样为孩子们上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徐平华老师在操场和七年级的孩子们共同进行《体育游戏》,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目光,孩子们拍手欢呼,围圈奔跑,好不快乐。
英语科王亚宁老师,数学科高静芬老师,化学科陈小英老师,都带来了自己学科的教学、复习、备考等资料,与学科老师深度座谈交流,毫无保留地把我们十一中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分享给隆子县中学的老师们。
除了我们老师送课,隆子县中学还安排了我们听当地老师的课,并积极组织评课。年轻的伍金次仁老师上了《驿路梨花》,他充满激情的教学,给我们印象深刻。随后张上明主任的评课,更是精彩极了,他要求语文教学应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来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情感,有很高的专业站位,对年轻语文老师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另外,物理,历史,体育等学科,都进行了充分地评课讨论交流,老师们反响热烈。
这次过来支教交流,我们十一中还给隆子县中学送来了价值69000元的试卷扫描仪。学校选派教务处刘新华副主任专门来传授使用方法,刘主任一到隆子县中学,就组织了几位年轻的信息技术老师,打开电脑,把网上阅卷的技术,手把手地一一传授给他们。老师们都很好学,大家围在刘主任身边,不时提问,看得出他们对这个新事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早在暑假前一个多月,我们十一中政教处就组织全校师生捐赠了2000多册图书,也如期而至。22日下午,隆子县教育局洛桑局长及索朗校长等,为我们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捐赠仪式,我们也收获了第三条雪白的哈达。
23日,我们受邀去了海拔更高的错那县中学交流,错那县中学艺术课堂里,能歌善舞的孩子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十一中物理科胡杰老师,继在隆子县中学上了《透镜》一课之后,又走进了错那县中学的课堂,为高原的孩子们再次剖析透镜的辨别与运用。胡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轻松,内容清晰易懂,学生们学习热情极高,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了教学方面的交流,我们还为隆子县中学送来了管理经验的交流讲座。21日上午,隆子县中学全体行政管理人员,在校长办公室召开座谈会,聆听我们领队李呈喜主任“关于建立边境示范性学校”的指导意见,李主任从指导思想、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阐释,与会者聚精会神,详细记录,用心体会。十一中钟校长则就学校的章程建立及学校的文化建设,做了专题讲座,他把自己在十一中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分享给隆子县中学管理人员。会上,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气氛轻松融洽。
我们一行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进藏。我们的西藏之行,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20多年来,一批一批援藏工作队,踏入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感受藏族同胞的真诚热情,领略雪域高原明净的蓝天白云。我们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洗礼和净化。在西藏,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党的英明,祖国的伟大。藏族同胞把他们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热爱,写在一座座神山上,刻进每个人的心里。“四讲四爱”是藏族同胞共同的心声,也影响了每个进藏的内地同胞,成为我们共同的心声。
我们的支教交流,每个老师上的一两节课,或许改变不了西藏的教育,但是长久的援藏计划,不熄的援藏人流,使我们藏汉两族牢牢抱成团,渐渐融合,深度融合,成为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从山南到隆子,拿日雍措纯净而安详,远处的雪山似乎面带笑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沿路一面面小国旗,悬挂在普通的藏族同胞房顶上格外耀眼,西藏海拔是那样的高,可是人民对党恩的表达是那样的近。
祝福你,我的藏族同胞们,祝福你,我的伟大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