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2年高考全国理综卷化学部分的几点质疑
吴玉山
2012年高考已经成为过去,但留下的疑问并未消散。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标——
高考,其试题所要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2012年高考化学(新课标全国理综卷)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很多,本文不贅述;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而且有的可能还很严重,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计算偏多而且烦琐,价值生疑
全卷涉及计算的点共有8处约20分(9,11C,26(1),26(2)①,27(2),27(4)
①、③,28(4))(指2012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的题号,下同),计算起来比较烦琐的有4处(26(1),27(2),27(4)①、③),尤其是2处(27(4)①、③)的计算已经是相当烦心了。
笔者认为这一块有三点值得商榷。
1.与新课标不符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计算有这样几点阐述: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初步认识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等
①。用这一标准衡量这套题的计算内容,吻合度已经是相当低了。
2.使人错愕 最近几年的高考对化学计算都作了淡化处理,回归到它的应有状态,今年突然这样搞一下,使人猝不及防;况且这也与高考一贯的风格“稳中求变”相悖。
3.没有与时俱进 计算能力固然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但随着电脑的应用与普及,人们早已从过去烦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了。以27(4)①为例,通过读图获取三个数据0.11、0.085、0.04,再通过

得出0.23375,然后经过数据处理得结果0.234,其必要性令人质疑,而且全卷不止1处这样要求的运算,着实令人费解。
二、涉嫌超标
13A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测定与相邻非金
属元素的测定依据不同,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②。
28(2)③无水氯化钙的干燥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
学必修1、2,选修1、4、5中均未见无水氯化钙干燥性的阐述。
三、“同分异构现象”考点重复
在全卷有限的11道题中,有两题(10、38(6))3处考到了同分异构现象这一知识点,
共赋分10分,实在令人不解。而在2012年高考理科综合说明中,仅仅是“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四、表述欠规范
27(4)“COCl
2的分解反应为COCl
2(g)= CO(g)+Cl
2(g)” 这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
其中的“=”是不规范的,应该表述为COCl
2(g)

CO(g)+Cl
2(g)。
28(1)“在a中加入15mL无水苯和少量铁屑。在b中小心加入4.0mL液态溴。向a
中滴入几滴溴,有白色烟雾产生,是因为生成了
HBr气体” 烟是由分布于空气中的固态小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分布于空气中的液态小液滴形成的,烟是烟,雾是雾,烟雾是两者的混合物。此处仅有生成的HBr溶于空气水形成的氢溴酸小液滴这种雾,而非烟雾。
五、参考答案值得商榷
26(4)①“FeCl
3与KClO在强碱性条件下反应可制取K
2FeO
4,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给出的参考答案为“2Fe(OH)
3+3ClO
-+4OH
-=2FeO
4
2-+5H
2O+3Cl
-”,笔者认为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答案应该是“2Fe
3++3ClO
-+10OH
-=2FeO
4
2-+5H
2O+3Cl
-”。
27(4)“COCl
2的分解反应为COCl
2(g)= CO(g)+Cl
2(g) △H=+108 kJ·mol
-1。反应体系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图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COCl
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① 计算反应在第8min时的平衡常数K” 给出的参考答案为“0.234 mol·L
-1”,笔者认为应为“0.234”。因为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平衡常数都没有标出单位。
28(4)“在该实验中,a的容积最适合的是 A.25mL,B.50mL,C.250mL,D.500mL” 给出的参考答案是B,笔者认为实验仪器容量的考查不失为2012年高考化学的一个亮点,但多大才合适?从题给试剂用量(大于25 mL,小于29 mL)在这里选择50 mL的容器固然不错,但在一个50mL的三颈烧瓶上要连接温度计、冷凝管、滴定管三个仪器,恐怕实际操作中会很困难,也许250 mL会更适合一些。
38(6)“E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 种” 给出的参考答
案是13种,命题者的意图显然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但此处最优秀的学生恐怕会填16
种,因为除了命题所想到的13种外,笔者觉得 也没有什么不妥。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
(本文发表在《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12期)